腦退化症人士情況

由於認知能力及五感衰退,有些腦退化症人士會出現錯覺。在這個個案中,炳叔(腦退化症人士)在家中完成裝修後,經常把自己和兒子在鏡子中的身影當成是竊賊,情緒因而變得激動。你認為可以怎樣處理呢?

封面播放影片

你可以先用「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」>「行為治療」中提及的「行為治療」理論,找出其中的原因(Antecedent)、行為(Behaviour)及結果(Consequence)。

原因:

家中裝修過後,炳叔常常出現錯覺

行為:

炳叔經常對著鏡子喊有賊,並表現得很害怕

結果:

炳叔常常覺得害怕及驚慌


然後,你可以用「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技巧」>「分析腦退化症人士問題」中提及的「以人為本」的分析,客觀瞭解腦退化症人士的情況,並找出他的各種需要:

個人性格/生活背景:

炳叔小時候體弱多病,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,令他遇事較為退縮

年青時,炳叔家中曾兩度被爆竊,令他損失慘重,印象十分深刻

身體狀況:

炳叔的健康狀況穩定,故身體狀況不是令他出現錯覺的主要原因

腦部變化:

炳叔是中後期腦退化症人士,認知功能及視力感官衰退,未能分辨鏡子映照出的只是映像

社交心理:

受腦退化症影響,炳叔近年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,也甚少參與鄰近的長者中心舉辦的活動,經常獨留在家,因而對外界及陌生人更感害怕

遇上影片中的情況時,你可以這樣處理:

封面播放影片

詳細解說

保持放鬆
確認治療/技巧──代腦退化症人士表達情緒或需要
靈活處理
保持放鬆
確認治療/技巧──協助腦退化症人士抒發情緒至其平靜下來──解決困難
靈活處理
確認治療/技巧──轉移腦退化症人士的注意力到現實世界

造成錯覺的原因有很多,影片中的照顧者所用的方法是:

  1. 順著腦退化症人士的感覺和想法,帶他離開現場
  2. 使用確認治療的技巧作出安撫
  3. 使用認知行為技巧,從C(Consequence、結果),即是腦退化症人士的情緒感受、身體反應和行為著手,找出A(Activating event),即是引起事情或問題的原因
  4. 配合「以人為本」的分析方法,仔細分析B(Belief),即是腦退化症人士的想法和信念,找出腦退化症人士真正的需要

透過比較腦退化症人士和照顧者自己的想法和信念,很容易地便能找到問題的成因


當我們能夠從腦退化症人士的角度去想,就可以想到其他的處理方法,例如:

  • 改善環境──移走物品
  • 改善溝通──現實導向
  • 進行行為管理──找出行為模式
  • 藥物治療──醫療協助

只要能保持平靜,靈活處理腦退化症人士的行為問題,你的壓力便會減輕了!

要長遠預防同類情況再次發生,你可以揉合改善溝通、進行行為管理、改善環境、安排適合的活動等不同的方法,滿足腦退化症人士的真正需要,例如:

針對「個人性格/生活背景」:

  1. 改善環境──例如:擺放舊有擺設

    目的:增加炳叔對裝修後的家的歸屬感

  2. 安排適合的活動──例如:讓炳叔多進行懷緬活動,憶述年青時的英勇事跡

    目的:增加炳叔的自信心

  3. 安排適合的活動──例如:在炳叔進行物理治療期間,多稱讚他的體能良好

    目的:增加炳叔的自信心


針對「腦部變化」:

  1. 改善環境──例如:移走鏡子及會反光的物品、加強照明等等

    目的:避免炳叔產生錯覺

  2. 進行行為管理──記錄炳叔出現錯覺的行為模式,例如:時間、頻率、程度等等

    目的:方便照顧者找出炳叔出現錯覺的原因

  3. 改善溝通──經常進行現實導向,讓炳叔記住他自己的樣子、鏡子的特性和位置等等

    目的:避免炳叔產生錯覺


針對「社交心理」:

  1. 安排適合的活動──例如:多陪同炳叔參與長者中心的活動,讓其再度投入社交生活

    目的:增加他參與社交活動的機會

  2. 安排適合的活動──例如:安排炳叔做簡單家務、簡單分類、寫書法等等

    目的:減少炳叔的餘暇

  3. 改善溝通──多向炳叔介紹家居環境

    目的:增加炳叔對裝修後的家的印象和歸屬感


針對「身體狀況」:

  1. 帶炳叔檢查視力

    目的:減低炳叔因視力模糊而出現錯覺的機會

  2. 帶炳叔檢查聽力

    目的:減低炳叔因聽力衰退而對環境中的噪音感到不安的機會

  3. 就炳叔的情緒及行為問題諮詢醫生意見

    目的:適時得到醫療協助

以上方法不一定能解決腦退化症人士的問題,但是,透過「行為治療」理論和「以人為本」的分析,便能找到更多值得嘗試的解決方法。經常替腦退化症人士進行「以人為本」的分析,更能找出預防問題發生的方法,令你能照顧得更加輕鬆。

小結
經常進行鬆弛練習,能協助你迅速平靜心情。想認識更多,請瀏覽「家屬自助錦囊」。